8口井,每昼夜的出水量接近1万立方米!近日,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寻找饮用水源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阿右旗没有地表水资源,地下水中由于硫化物、氯化物、砷、氟等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饮用水问题自1961年建旗以来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如何在茫茫的沙漠中准确找到水源?河海大学地球与工程学院陈建生教授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地下水维系了巴丹吉林沙漠的高大沙山与湖泊景观,其相关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地下水深循环理论,提出在巴丹吉林沙漠中存在深循环地下水资源,可以解决当地群众的饮水问题。
研究表明,西藏高原的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径流量出现了巨大的不平衡,内流区面积为51%,外流区面积为49%,但是内流区的径流量为202亿方,外流区为4280亿方,内流区只有外流区的1/22,巨大的反差意味着青藏高原的河流与湖泊存在着严重的渗漏。按常理,西藏内流区的湖泊应该是盐湖或咸水湖,因为水分被蒸发后盐分保留在湖水中,但是,内流区存在十几个淡水湖泊,总面积超过了3000平方千米,这充分表明湖泊存在渗漏。另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周石硚等人进行的水量平衡研究证实,纳木错湖每年的渗漏量达到60亿方。陈建生根据水量平衡关系推测,西藏内流区河流与湖泊的渗漏水每年超过800亿立方米。
但是,渗漏水到哪里去了?按照陈建生的理论,这些渗漏水通过深循环方式,沿着板块之间的缝合带,跨流域补给到了北方干旱区,在岩石圈中存在一些导水构造,导水构造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季风活动等有关。这些“天然通道”沿着阿拉善、鄂尔多斯、华北、兴安等一路输送到东北。
研究表明,东北长白山天池水中有65%来自于地下水补给。陈建生认为,“补给天池的地下水就来自于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支持这一研究成果的证据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白山地区的水量呈现出不平衡,流域的径流量大于降水量;二是天池火山口位于长白山最高峰,天池水位高程2189.7m,在远东地区没有高于这个高程的水源地,只有青藏高原能够满足补给源所要求的高程条件;三是经过环境同位素分析发现,地下水与当地降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与青藏高原的河流、湖泊完全相似。”
陈建生告诉记者,依照这个理论,就可以寻找到位于深层水循环“天然通道”上的火山口等导水构造。目前,他们在阿拉善右旗地区打下的8口井均选址在火山口附近的盆地中,8口井水的同位素与水化学分析表明属于深循环地下水,其中有4口井达到了国家一类饮用水标准。这项找水工作已经通过了专家的评审,新水源地具备了作为饮用水源地条件,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水源地启动后,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