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河海大学迎110周年校庆:百十年风雨兼程,与南京同向同行
发布日期:
2025-10-30
浏览次数:
10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10月27日,河海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百十年风雨兼程,这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双一流”高校,始终将人才、科技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开展一系列科研与实践,为南京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城市持续注入“河海智慧”。

从“黑臭河”到“幸福河”,校地携手答好“生态卷”

  金川河,一条流淌着南京历史的河流,碧波荡漾,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但在过去,这里的河水长期黑臭,是他们避之不及的地方。金川河实现从“黑臭河”到“幸福河”的蝶变,正是河海大学科技赋能南京水治理的生动体现。

  “早期河湖治理中,部分区域存在‘治理一阵,反弹一阵’的困境,治理效果难以持久。”河海大学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河湖长制研究院副院长鞠茂森介绍,2016年,南京市开始实施水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金川河被列为城市河道整治中最难啃的“硬骨头”。2019年开始,河海大学与鼓楼区政府共建专家河长工作机制,派出24位专家担任“专家河长”,深入融入地方水治理体系。

  通过建立校地联合的河(湖)治理专家团队,专家河长定期现场探查,参与规划设计,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为河湖治理提供专业咨询,让管理更精准、响应更及时。在他们的全程指导与各级河长的协同努力下,历经4年多的系统治理,这片水系重新焕发生机,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长期致力于城市水体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为南京“山水城林”的美誉和水环境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为南京段的长江治理、生态保护、岸线规划提供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指点”过祖国的大江大河,也呵护关心着身边的小河支流,河海的专家们将经验智慧参与南京的河道治理管理,与政府部门携手一起做足“水文章”,答好“生态卷”。

从“水治理”到“城市基建”,创新技术拓宽赋能边界

  随着时代的演进,河海与南京的同频共振领域在不断拓宽,从“水”延伸至城市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吴跃东教授团队与南京供电公司携手合作十余年,围绕电网工程建设中的环保与安全挑战,研发应用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随着南京市持续推进管线入地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大量渣土如何处理成为棘手难题。”吴跃东介绍,对此,团队专门研发出专业的固化剂,对挖掘产生的渣土进行技术处理,使其性能达到工程回填的标准,既解决了渣土外运带来的成本和环境问题,也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除了渣土资源化,团队还为南京电网的电力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复杂城市环境下的地下工程施工提供关键的安全技术支撑。他们研发出相应的监测预警技术,为南京电网施工增加一道“安全锁”。“在某路段施工时,周边有不少居民楼,我们通过监测及时预判建筑沉降风险,为施工单位和业主提供建议,制定措施,避免风险,实现‘安全’与‘环保’的双重提升。”吴跃东以线路施工为例介绍,现在,团队正进一步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在电力管廊施工过程中沉降变形控制及预测关键技术。

“双高协同”绘新篇,校地融合迈向新征程

  作为扎根南京的高校,河海大学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将科技力量全方位融入南京的产业发展。近5年来,河海大学与驻地隶属南京单位合作纵向项目726项,横向项目1626项,联合获奖223项。如今,新一轮的校地融合画卷正徐徐展开。

  高新区和高校,都是科创资源富集的创新主阵地,江苏正组织开展高新区和高校协同创新发展(简称“双高协同”)。今年5月,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联合发布“双高协同”试点申报。作为首批“双高协同”试点园区,建邺高新区与河海大学聚焦数字经济(数字能源赛道)进行重点合作,从平台建设、技术攻关、人才引进、企业孵育等多角度全方位推动“双高协同”成效落地。

  “随着‘双高协同’计划的深入推进,学校与建邺高新区在数字能源等新兴赛道的合作日益深化,一个个创新平台将拔地而起,一项项科技成果将加速转化。”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杨桂山表示,从1915年到2025年,从清凉山麓到扬子江畔,河海大学与南京始终同向同行。百十年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河海大学与南京的“双向奔赴”正迈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河海大学将继续发挥“双一流”学科优势,以水为脉、以创为魂,全方位服务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

http://njrb.njdaily.cn/njrb/h5/html5/2025-10/27/content_52_234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