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举行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成立周年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
2020-06-29
浏览次数:
550

6月29日,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长江院”)成立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举行。江苏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长江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鸣,江苏省原副省长、长江院咨询委员会委员史和平,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长江院咨询委员会委员吕振霖,江苏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交通厅原厅长、长江院咨询委员会委员游庆仲,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省长江办)副主任、长江院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显东,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长江院副院长杨桂山,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长江院副院长成长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上海区域分支机构筹备组组长、长江院副院长石小强,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长江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巍出席会议。河海大学校长徐辉,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林康,长江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致辞。河海大学党委书记、长江院执行院长唐洪武主持开幕式并作工作汇报。

校党委书记、长江院执行院长唐洪武作长江院周年工作汇报,他指出,长江院围绕面向国家需求,建立融合科学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学科的高端智库;集聚优质人才资源、搭建国家级科技平台;促进成果转化、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三大战略目标,在学科规划建设、科研队伍建设、科研任务实施、高端智库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强调,今后,长江院将继续聚焦能力建设、科技工作、智库建设、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未来发展计划,力争构建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开拓能力和领军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端科研平台,为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徐辉校长代表共建单位对一年来关心和支持长江院发展的社会各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在致辞中指出,长江院成立以来,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对接院系所企业创新资源,加快整合各方优势创新力量,在一年时间里,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在组建长江保护研究团队、参与长江保护研究工作、建设长江保护研究智库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希望,今后,河海大学继续加强与南科院、江苏省发改委协同联动,进一步加快队伍建设,聚焦资源、汇聚各方力量,继续提升特色和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林康代表江苏省发改委致辞。他指出,回顾这一年,长江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作为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联盟、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撑力量,突出保障长江水安全和研究长江保护修复重大问题两大主题,为长江大保护和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他强调,省发改委将继续积极支持长江院的机构建设、业务发展、人才队伍,切实强化与河海大学、南京水科院多层面的协作,推动科研教学、宏观经济等研究资源深度融合,让更多治理经验、研究成果在江苏落地生根。

长江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在致辞中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号角和实施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长江院应运而生。在行业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咨询委员会和科技委员会各位委员的支持下,长江院在这一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强调,今后研究院将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与资源,围绕水生态与环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工程安全、岸线保护与绿色航道、智慧水利、绿色发展战略等相关内容开展系统研究和人才培养,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显东、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杨桂山院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陆永军教授、河海大学李轶教授分别作《长江经济带发展介绍》《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础与策略》《长江生态航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和《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思考与探索》的学术报告。

在专家研讨与审议会上,与会专家共同为研究院的发展建言献策,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陈生水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一年来长江院围绕三大战略目标,在社会各界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关心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希望,长江院能够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指南,立足长江、面向全球,为流域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长江院发展研讨会上,六大中心负责人汇报了一年以来的工作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就未来发展规划进行讨论并形成思路。

百余名长江院共建单位的负责人和代表出席了会议。

2019年,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的支持下,水利部和教育部的关心下,河海大学联合江苏省发改委、南京水科院等单位成立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这既是学校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学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发展机遇。学校以此为起点,聚焦长江大保护领域的重大需求,聚力一流学科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水利、环境、生态、人工智能、气象、经济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打造水科学、水教育的世界高地,引领学校整体水平迈向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