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河海大学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防控精神和教育部工作部署,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疫”,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努力提升科研工作质量,实现学校科技工作内涵发展,确保疫情防控不松懈、科学研究不下线、重点工作不松劲。
坚持科技工作“一盘棋”,谱好全面落实“进行曲”。制定疫情期间专项工作方案,全面梳理年度工作,提前上线新版科研管理系统,优化线上全流程审批,形成学校-学院-教师联动协同的网络运行新体系。院所及教师落实“延期不停研”,主动担当,在各自领域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将科研成果扎根在祖国大地。水文院承担的“多尺度水文水资源预报预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和环境院承担的“西南水电高坝大库梯级开发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紧锣密鼓筹备验收工作,项目在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科学水平提升、西南大型梯级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港航院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牵头的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中,为工程顶层设计、工作方案编制、技术方法体系建设等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获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致信感谢。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组织编写的《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报告(2019)》于2月底交付出版,报告针对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思路和具体建议。此外,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余钟波教授带队先后考察西藏自治区的昌都、林芝、山南地区野外观测站,并深入海拔5000多米澜沧江及雅鲁藏布源头,开展水文调查,助力西藏生态安全。地学院葛莹教授依托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多次奔赴云南普洱市,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运用“云遥感+区块链”技术保障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建设,助力古茶林申遗。
坚持创新组织“一股劲”,谱好重点工作“加速曲”。聚焦年度重点工作,深入践行有组织科研创新模式,提升重大项目承担能力,扎实做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工程服务项目的申报组织工作。在前期广泛动员和培训基础上,科技处、学院与教师全链条联动,积极准备申报材料,学校组织召开项目申报咨询会,有效提高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质量;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措施,开展精准指导和帮扶;教师根据学校和学院安排,不断打磨申报书,发力申报冲刺阶段。同时,点对点落实国家杰青、优青,重点项目等组织策划,做到专人重点服务和跟进。本年度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90项,较去年增长17%,其中重点、杰青、优青、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共申报86项,较去年增加24项。此外,在前期顶层设计和项目培育工作基础上,环境院牵头的“高新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和地学院牵头的“重点区域场地有机污染空间分布与驱动机制”项目在2020年初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资助。水文院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开展水文、气象、工程安全等方面信息化监测,为陕西省引汉济渭二期工程设计施工等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合同经费达2200余万元,有效提升了学校在行业的影响力。
坚持疫情防控“一条心”,谱好精准服务“协奏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关于加强高校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科研攻关的通知精神,把科研攻关作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广泛动员全校科研力量,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全力助力疫情防控,贡献河海智慧。公管院以疫情防控需要为出发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疫情认知和防控系列调查,形成了系列调查报告和政策建议书,提交政府和相关部门,为疫情防控建言建策,《关于南京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秩序恢复两手抓》等若干建议被江苏省政府采纳,省领导作出批示并转至相关部门采纳。国家工程中心开发的智慧防疫应急指挥系统成功应用在马鞍山市和河海大学校园疫情防控中,有效提高疫情防控监管效率,实现马鞍山市和河海大学校园范围内全覆盖精准防疫。